仔细研读下文>>>2017年广西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:“耐心医生”走红值得珍惜
“耐心医生”走红值得珍惜
“你是蒋医师非啦?”“哎,对喽。”“我再问一遍,你是蒋医师非?”“哎,我是蒋医师。”“你说你是蒋医师?”“我是蒋医师。”2分07秒的视频,操着一口吴侬软语,老人每问一次医生就回答一次,一共17个来回,医生每一次回答都很有耐心和友善。最近,这段视频在朋友圈中走红,江苏省宜兴市一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蒋益君医生,也被网友找了出来。
看到这段视频,很有一种初冬的太阳,暖暖打在身上的感觉。从新闻中看到,这位老人当天在看病时正好健忘症发作,这位医生似乎也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,只是在面对老人一再询问时,耐心地有问必答。可是,换作我们,能够做到这么有耐心吗?
看似偶然,实则必然。这位医生的“好耐心”,在当地“是出了名的”,“不少病人看完病后都忍不住夸他几句”。这位医生也表示,“身为医生,我们的服务态度肯定要好,这是最基本的。”由此看来,这位医生的“好耐心”不是天生的,也不是自动具备的,而是有意培养而成为习惯的结果。把简单事情做到极致,就是不简单。如果心中没有患者,不能换位思考,是很难表现出“好耐心”的。
任何一种走红现象的背后,都对应着复杂而深刻的社会心理。从这位“耐心医生”走红,也可以管窥一种社会心理。这种社会心理及其对应的内容,正是当前医疗界稀缺的,也是值得思考的。
什么样的医生,才是人们心中的好医生?对此回答,当是“德技双馨”,既有医术也有医德。诚然,在医德建设上并没有一个量化标准,不好简单划线,但医德并不是空泛的,是不可操作的,也不是说人们对于医德就没有一个自己的判断。在人们看来,对患者热心一点、耐心一点,多为患者考虑一点,这就是医德的表现。
前几年,本地卫生系统曾经推出“感动患者50条”。很多举措看似简单,做起来一点也不难,但在事实上,想要长期做下去并不容易——而这也是患者在意和需要的。曾经在冬天采访一个患者,这个患者在输液时,刚坐下来,护士就递来一只热水袋。这个举动让患者十分感动。这位患者讲,医德并不是什么宏大叙事,有时就是一个很小的举措。联想到现实中一些医生之所以受指责,也往往并不是做了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,很多时候就是态度生冷一点,一些言行给患者带来了负面感受。
一个和谐的医患关系,是医患双方都需要的。很难想象,在一个相互敌视的世界里,医生和患者的利益能够得到有效保证。毋庸置疑,当前医患关系正经受着严峻的挑战。迎接这种挑战,需要医患双方共同努力。对于医生来说,诚然有些问题是体制性的,可能也有误解成分,但不管如何,对患者更加热心一点,更加耐心一点,却是应该的。而且,做到这一点并不难。相对于推进体制性改革,这是最容易做到的,这也是必保的基本分。在这一点上失分,是最为遗憾的。
良好的医患关系,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构成的。对于一个具体的医生来说,你怎么样,医疗形象就怎样;你不失分,医疗形象就不失分。给患者留下好印象,很多时候其实就是一个不经意举措;而给患者留下坏印象,有时也是一个不经意举措。因此,“耐心医生”的走红值得珍惜,每个人都可以成为“耐心医生”。其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,人们希望碰到什么样的医生,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好医生。